剧集市场新赛道开启:国内首部现实题“中剧”正式备案 -

2025年,剧集市场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长剧在“变短”,短剧在“变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5年8月全国电视剧备案公示名单显示,由慈文传媒集团、北京慈文电影公司、北京好来西影视策划公司联合出品的新型都市轻喜剧《爱上这条街》正式通过备案,成为国内首部备案公示的现实题材“中剧”。该剧计划于2026年贺岁档播出,将以每集20分钟的创新形态,开启剧集市场的新赛道探索。


赛道破冰:定义剧集市场新形态

在2025年8月的备案公示中,广电总局首次单列“中剧”类别,《爱上这条街》作为现实题材首部备案作品,标志着这一剧集形态正式纳入监管与产业体系。业内普遍认为,“中剧”具有明确的形式特征:单集时长15至30分钟,在传统电视剧与微短剧之间开辟出以“中度体量”为特征的全新赛道。

据公开信息显示,此次备案的《爱上这条街》总集数为16集,同期备案的另一部中剧《朱雀堂2》为30集。值得注意的是,《朱雀堂》第一季每集时长20分钟,此前被列为微短剧管理,而随着“中剧”概念得到官方确认,该系列被更准确地划分进“中剧”赛道。

相比传统电视剧,中剧既保留了长剧制作水准与人物塑造空间,又融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短剧的紧凑节奏,适配移动端碎片化的观看习惯。《爱上这条街》围绕七个单元故事,分别触及“外来就业”“长辈催婚”“子女教育”“网络乱象”“人工智能”“相互理解”“老无所依”等社会热点议题。该剧和《朱雀堂》系列不约而同选择20分钟的单集时长,正是希望在叙事深度与观看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成为中剧“凝练而不失深度”的典型实践。

市场驱动:多重因素催生新品类

中剧的诞生源于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的双重驱动。近年来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然而观众审美需求已从单纯追求强刺激转向注重叙事完整与人物塑造。

中剧的出现以适中的时长与完整的故事线,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剧集“注水”叙事拖沓问题,又克服了部分短剧节奏过快、叙事逻辑粗糙、人物刻画单薄的局限,精准呼应了当下观众对精品化、中度体量内容的需求。

政策层面,2024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相继推出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机制和“微短剧+”行动计划,鼓励剧集形态创新与内容升级。日前印发实施的《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被业内称为“广电21条”)也表明官方支持多样化内容创作。《爱上这条街》作为首部备案的现实题材中剧,正是政策鼓励与市场升级结合的产物。

行业影响:或重构剧集产业格局

可以预见的是,中剧的出现将从多个层面影响剧集产业的发展。在制作层面,中剧为现实题材创作提供新载体,也将推动制作模式的创新。20分钟的时长要求剧本创作必须精炼,每个场景、每句台词都要经得起推敲。

在商业模式上,中剧更适合分账模式与IP孵化。中等体量使得中剧的投资风险相对可控,同时也为后续的IP开发留出了空间。对于传统影视公司而言,通过中剧切入创新赛道代表着转型的新机遇。

据悉,中剧《爱上这条街》即将开机,作为一部“新京味”都市轻喜剧,该剧在场景设置、人物塑造和台词表达上均体现出浓郁的北京地域特色,同时又以普遍的情感共鸣面向全国观众。剧集以“五方街”为理想生活缩影,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该剧由梁天担任总策划、总导演,于谦、梁天、宋晓峰、郎月婷、陶慧敏、林博洋等演员参演,力求在轻松幽默的叙事中注入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以新颖的剧集形态和温暖现实主义风格,打造北京的贺岁档。

随着《爱上这条街》等作品的陆续面世,2026年或将成为“中剧元年”,在政策、市场与创作力的三重推动下,这一新形态有望为行业开辟更具弹性的发展路径,剧集市场将迎来更加多元化、精细化的新发展阶段。而无论形态如何创新,内容品质始终是根本,这也将决定中剧这一新兴赛道的发展前景。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