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播!36集年代剧,赵丽颖、黄晓明领衔,看完预告我就想追 -

真正有演技的演员,不靠滤镜和人设,而是靠脸上刻出来的故事和眼睛里燃着的光。赵丽颖就是那种越活越有劲的演员,她的眼神里有疲惫,更有锋芒。有人打趣说,她的眼神不像奥特曼发光那样浮夸,而是经历了世事后打磨出的那种“自带电力”的光。这样的光,观众一眼就能认出来,也愿意一直追随。



演技是一路拼出来的

赵丽颖的角色成长史,可以写成一部“演技进阶手册”。《花千骨》里,她是天真单纯又带点执拗的小徒弟,让人想抱回家保护。《知否》里的盛明兰,聪明到让人心惊,每一句台词都像算计好的棋步。《楚乔传》里的楚乔,打起来刀刀见血,硬得像一块铁疙瘩。《风吹半夏》里的许半夏,商海沉浮里带着狠劲儿,也有柔情。四部戏放在一起,就像运动员的训练日志,每一次比拼都更强一分。

生命还是价值?

采访时主持人抛出的问题挺狠:选生命还是选价值?赵丽颖的回答一秒钟就定格在观众心里——“让生命有价值”。这话听起来很热血,可她用作品证明了自己不是嘴上跑火车。她的态度很像马拉松选手,跑到最后一刻也要咬着牙坚持,不是为了赢谁,而是为了告诉自己,路是自己选的,绝不白跑。生活里有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她的选择就是这么个道理。



《造城者》里的硬骨头

新剧《造城者》给她安排的角色李秋萍,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铁娘子。背景设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片滩涂荒地上要造一座城,听着都让人心里打鼓。国家没拨款,她和郑德诚就两个人往沿海城市跑,学经验拉投资,回来还得一家家敲门动员农民集资。说白了,就是空手套白狼,但套的不是钱,是信任。她扛着喇叭喊:“谁家愿意出工出力,以后这城里的房子、铺子都有咱一份!”这话一嗓子喊出来,比今天的广告标语都要管用。

建城的苦和乐

拍戏有辛苦,建城更是硬仗。郑德诚整天在工地上,晒得跟炭一样黑,困了就在泥堆里打盹。李秋萍则要一边和干部谈条件,一边安抚农民情绪。有人因为分房问题举着锄头闹腾,她挡在前面,磨破嘴皮子劝。她知道一旦窝里斗,这城就没戏。建城的过程,就像打篮球硬拼抢篮板,摔得满身伤还得继续抢。谁都清楚,不拼就输。



荒滩上的奇迹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拼命,一座座楼房终于在荒滩上冒了出来。第一缕阳光照到新楼顶的时候,李秋萍和郑德诚眼里的骄傲,比拿冠军还过瘾。这一幕观众光想象都能起鸡皮疙瘩,因为它不只是建房子,更是把未来砌在地基上。农民们投进去的不只是钱和力气,而是希望。有人说过,“人民城市人民建”,这句话放到这里,再贴切不过。

年代剧的底色

年代剧的好看之处,不在于神仙打架,而在于小人物敢做梦。《人世间》《山海情》都是如此,《造城者》延续了这个路数。它让观众看到,那些没多少文化的普通人,能用算盘和扁担造出一座城。观众看的时候笑着,心里却被戳得生疼,因为这就是自己父辈的影子。真正的英雄,往往没有披风,只有一身泥。



演员和角色的呼应

赵丽颖的个人成长和李秋萍的奋斗像是互相照镜子。她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从小角色熬成大女主;李秋萍在滩涂上带人拼命,从零砌出新城。两者都在用一种倔劲告诉观众:命运不会轻易给机会,但只要不认输,就能拼出一个未来。她眼里的光和李秋萍心里的火,叠加起来就是剧的灵魂。



赵丽颖最打动人的地方,不是她的红毯造型,也不是她的收视成绩,而是她用角色一次次证明“生命要有价值”。《造城者》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诞生,更是一代人用血汗换来的希望。观众爱看的不是虚幻的传奇,而是现实里敢拼敢闯的精神。能把这样的力量演出来,比任何流量都值钱。这就是她的价值,也是这部剧真正的意义。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