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偶元年”险变“灾年”,“待爆剧们”到底哪里做错了? -
2025年被不少人寄望为“现偶元年”,这源于年内涌现出多部备受期待、被视为爆款潜力股的现偶剧作品,有望重振内地娱乐圈久陷低迷的现偶市场。然而,随着一季度《白色橄榄树》《难哄》《滤镜》《爱你》《嘘,国王在冬眠》等“种子选手”接连表现“未达预期”,所谓的“现偶元年”似乎正滑向“现偶灾年”。观众不禁疑惑:这些昔日备受瞩目的“待爆剧”究竟错在何处?带着这一疑问,南都记者深入对话业内资深编剧与制片人,试图探寻答案——是价值观过于陈旧?剧本改编面目全非?制作方审美欠佳?明星中心制对团队的掣肘?还是炒CP炒到失控?幕后工作者给出了他们的见解。
自去年各大平台发布2025年待播片单后,“现偶元年或将到来”的讨论便此起彼伏。随着春节后《白色橄榄树》《难哄》《滤镜》《爱你》《嘘,国王在冬眠》等多部作品陆续上线,观众的期待值一度被推至顶点。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这些剧集未能兑现预期,“现偶元年”不仅开局不利,甚至有“降级”之势。
纵观一季度表现,《难哄》无疑是已播现偶剧中热度最高者。以云合数据为例,其集均热度在五部热门剧中唯一突破3000大关,但即便如此,这一成绩与古偶爆款五六千的数据相比,仍显得逊色不少。更令人意外的是,连不被看好的《漂白》都超过5000,凸显出现偶剧整体低迷的尴尬处境。这显然与行业预期大相径庭。
作为改编剧,《难哄》自立项起便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视为“现偶救市”之作。其原著小说在晋江同类题材中稳居榜首,积分超200亿,收藏量破百万,数据亮眼。剧集开播前,预约人数更突破790万,基础看似扎实,却未能实现“高开爆走”,令行业内外不禁反思其背后的问题。显然,即便是拥有超级IP和顶流艺人加持,现偶市场似乎也出现了某种“失灵”。口碑方面,几部热门剧的表现也一一受到观众的“审判”,豆瓣评分超7分的仅有《滤镜》一作,与业内预判脱节。
网友直言:“本期待现偶元年,结果迎来一场灾难,再这么下去真要变‘灾年’了。”显然,留给现偶的时间不多了,若现偶持续低迷,观众对这一题材的信心恐将逐渐消磨。然而,有趣的是,这种“失利”似乎仅限于内娱。据第三方平台FilxPatrol数据,《难哄》出海后一度跻身Netflix全球日榜Top6,在多国表现抢眼。于是,网络上诞生了热梗:“难哄出了内娱才发现外面根本没下雨。”虽是戏谑,却直观地反映出问题核心——内娱观众的评判标准已悄然升级,而行业却未能及时跟进。
1
落后的价值观:
00后清醒了,行业却还没醒
翻看五部备受期待的现偶剧,评论区几乎无一例外被观众挑出问题:《白色橄榄树》《嘘,国王在冬眠》被指把原著动人部分改编得有些“疼痛文学”;《难哄》“苦化”女主削弱人物高光;《滤镜》多处“女性不友好”;《爱你》的画面与剧情才更该叫“滤镜”……这些槽点精准踩中当下观众的“雷区”。
“现在的作品根本赶不上观众观念的变化速度”,编剧小风直白地说,“现在的观众看现偶可不是看个轻松,看个下饭,看个帅哥美女,看个恋爱那么简单了,其实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线上翻看此前的爆款作品,你可能就发现全有问题。”的确,回顾昔日现偶爆款,很多经典作品都会令今天的观众“无法直视”,如《命中注定我爱你》《天国的嫁衣》等,近年都在B站引发以“女二视角重看《XXX》”系列二创的火爆,女主被“揭穿”为明晃晃“上位的小三”,真未婚妻原来一直被“冤枉”成反派,往昔“神作”接连跌落神坛沦为“毒害三观的元凶”。《流星花园》《千山暮雪》等“霸总文学”中的“强迫性”“冷暴力”,更被认为“放在今天是可以被挂在热搜半个月持续挨骂的程度”。以这个角度来说,即便如“百年修得的何以琛”,如今也能被罗列出10条以上的槽点。
随着女性意识觉醒与观众视角更新,许多细节开始被严格审视,这也倒逼影视行业在价值观上紧跟时代。小风坦言:“虽然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有时候也会不够警醒。其实就《难哄》而言,能够看出一开始剧集的争议点在于女主过于频繁地被男性骚扰,比如观众总结的9集多达6次问题,能看出剧方本意想要摆出很多女性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但其实无意中削弱了合理性,让大众聚焦于这一点,进而也发现了女主欠缺独立反抗意识等问题。包括剧中最重要的双向救赎线,很多观众也不满于女主每次陷入困境,都要靠男主去‘救’。”的确,这种曾被视为“苏感”的套路,如今已显落后,幕后团队没有意识到,角色的自我觉醒与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
观众还复盘总结出,“落后意识”更集中地出现在男性导演主导的团队,近年的现偶作品屡屡暴露出各种落后于时代的局限性。《难哄》最终承载了此前剧集积累的不满,催生了热搜话题“#难哄拍在了00后最清醒的一年#”。《滤镜》同样未能幸免,尽管奇幻喜剧元素带来新鲜感,但打开评论区,“为男凝找美女演员硬说普”“男主过分毒舌女主却不离不弃”“脱离偶像剧后,女二展现的婚孕观念令人担忧”都直接成为观众“下头”的缘由。
相较于古偶能以“距离感”“时代局限”等掩盖问题,现偶剧其实对行业有着更高的要求。小风强调:“因为现偶离现实很近,观众一定是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经历的,因此更容易找到‘不合理’,这一题材更容易受到审判。很多人把现偶想得容易,觉得拍出极具苏感的恋爱就行,其实这不对,现偶对整个制作团队的审美、创作能力、三观,都提出更高的标准。”
2
出品质量乏力:
谁来背锅?各方陷入“罗生门”
“其实影视公司在现偶开题时非常艰难”,制片人乔子告诉南都记者,“不得不承认,过去的时代爆款几乎都仰仗了BE美学和霸总文学,但这个红利期已经过去了,除此之外,就是现在很多观众疲于现实需要‘治愈力’,又流行起简简单单没有冲突的小甜剧,而‘顾漫’这个IP之前基本也做到了天花板,后面很难超越,现在行业也在观察,《骄阳似我》到底还能不能‘自己打败自己’。而海外近年的创新基本以奇幻来破局,现在本土市场也开始试验,至于是否还有其他破题思路,很多制作方当下都很难给出答案。”
必须承认的是,现偶早已陷入同质化困境,但更严峻的是,横屏与竖屏短剧的崛起进一步压缩其生存空间。海量的短剧中,观众几乎能看到言情小说中所有被筛选出的、直戳人心的套路与桥段。当这些早被拍遍,长剧集几乎难有“惊喜”空间。随着短剧内卷转向拼质量,现偶长剧的优势愈发被削弱。乔子表示:“不像古偶长剧有庞大的置景、考究的服装、特效加持,除了‘长’,可能现偶长剧和短剧的水平愈发显得没有拉开太多,出品质量就显得很‘乏力’。”
这一观点在观众反馈中得到印证。近年诸多热播剧频被打上“小学生剧”的标签,网络调侃“10后真的在看,00后已弃剧,90后看预告都懒得打开”,虽是戏言,却反映现偶剧集的出品质量已导致受众“低幼化”。除价值观硬伤外,质量问题究竟该归咎于导演、编剧还是制作方?业内也有各自的视角看法。
曾多次参与改拍剧编剧工作的小风表示,“其实有时候即便是爆火IP,大家也是可以看出它的一些问题的,但很矛盾的是,书粉基础庞大,粉丝喜欢名场面全保留下来,甚至最好一句句照着拍,这让我们有时候会艰难取舍。”她还透露行业常态:“包括平台、片方也都有自己的考量,可能文字工作者对网友、观众的想法更敏感,但话语权却很低,等一个本子综合大家意见改了20多遍,改到你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原创时候,你也只能‘躺平’。”但她也反思编剧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我们欠缺‘校阅女孩河野悦子’(日剧,剧中的杂志校阅部门有着细究一切事实的工作方式)那份精神,比如《爱你》播出后,一些网友指出剧中医生生活的描绘部分偏离了职场真实性,其实编剧应该去‘校阅’(去细究事实)。”
的确,因“真实性”不足,现偶在内娱难以更进一步。据V-Pulse海外热度榜,《爱你》出海后曾冲上华语剧印尼热度榜TOP3,主演张凌赫凭此剧跻身华语艺人国际热度TOP7,在泰国等地也表现不俗。这得益于“甜甜的恋爱”魅力及海外观众对中医文化的新鲜感。但在内娱,观众因熟悉生活场景,对医生职场真实性提出质疑,追剧体验下降,评判标准自然与海外拉开差距。乔子评价:“其实这一点,《爱你》或许比其他剧做得要好,只能说‘稍显遗憾’,毕竟此前很多剧集已经被观众下结论‘职场不像职场,恋爱不像恋爱,不知道在拍什么’,这方面还是亟须大家重视。”
制片人乔子坦言,制作方有时也会“躺平”:“观众审美提升了,制作审美没跟上是一方面,比如显而易见的内娱拍摄方式、打光方式、BGM创作、OST创作都和日剧韩剧有差距,这就造成观众老生常谈的‘氛围感不足’,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头部艺人的片酬占据很大一部分比重的问题,包括艺人的话语权。确实也有些像网友从各种渠道知道的,有演员是带编剧进组的这样的案例,还有包括对后期的要求,滤镜加到看不清晰五官等,都客观存在。但若想请到流量明星,有些方面要做出取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你自己本身也需要这些流量,并不能说做出配合是委屈了自己。”
尽管出品质量乏力归因复杂,但并非无解,行业仍有探索“平衡”的空间。
3
“明星为大”的弊端已显现:
连CP观众都快嗑不动了
偶像剧核心之一是“嗑CP”,但今年观众频频感叹“CP都快嗑不动了”,这对现偶无疑是“致命一击”。根据豆瓣小组讨论,观众最难忍受的无非两点:
一是“换乘恋爱”。内娱头部艺人似乎垄断了最具人气与升咖潜力的“偶像剧题材”,但反复“换搭”引发审美疲劳。无论古偶现偶,两年间,A与B搭档后换B与C,再到A与C,小范围内的年轻演员高频亮相,表演却难如老戏骨般做到“剧抛”,就很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
二是“CP感”沦为“炒CP”。 “CP”不再有“天然CP感”,而只是“炒CP”,也让观众十分不适。许多观众都对内娱制作方和艺人开始“喊话”,表示“CP感”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动,甚至大多时候是“暗戳戳的”,如今这种恨不得双方变成“连体婴”的模式,实在有些“下头”。而每每剧都还未播,各种“片场路透”都快把剧里的“恋爱名场面”“吻戏名场面”透完了,从开播前到播出进程中,艺人合体“麦”(指炒CP)的物料已满天飞,达到日日刷屏的程度,观众直呼“大可不必,嗑糖不是这么嗑的!”
此外,还有“饭圈化”思维加剧的问题。南都记者观察到,近日许多流量艺人的粉丝甚至开始“比较”,比较“换乘恋爱”中谁和谁“麦”得更多,“更为重视”,以此来支持自己嗑的CP或嘲讽自己不嗑的CP,艺人前后两部剧“麦”时的“区别对待”也令饭圈陷入新的战争,这显然和“CP”最初的意义背离甚远。乔子无奈道:“市场卷起来了,宣发卷起来,短视频卷起来了,你能怎么办?你很难抉择该不该放弃‘炒CP’,就像当下你能放弃投流吗?其实这很无解。”
但很直观的是,“明星为大”,以明星或明星互动效应为焦点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在多方打法“失灵”的节点,行业亟须探索如何更好、更合理地输出更扎实的内容。
近日,网传“有平台将不再过会16集以上项目”,旨在针对“长剧高达50%的弃剧率、完播率只有20%-30%、剧集整体不符合观众观看节奏、内容冗长注水”等问题作出优化,引发网友点赞。无论该消息是否属实,都反映出观众对影视行业要回归内容质量这一“初心”的渴望。剧集市场变革,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