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倍速观看”到“爆肝安利”:主流作品如何让年轻人“上头”? -
当倍速观看、碎片追剧和弹幕追剧成为常态,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主流电视作品?“《觉醒年代》《山海情》《山花烂漫时》等作品的成功实践说明,年轻观众并非排斥主旋律,而是渴望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感共鸣的叙事。”中央电视台原台长、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胡占凡强调在影视创作中要以青春的语态重构表达。
近日,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2857名高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国产剧的认知和态度,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喜欢观看国产剧,并且在观看国产剧时看重故事情节是否有吸引力、能够打动人心。这一数据的背后,传递出的不仅是年轻观众对内容的选择,还有对情感和文化的深刻认同。
《我和我的父辈》《觉醒年代》等影视剧成为青年探讨“自我成长与个人价值”的主话题,《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文化类节目成为青年分享“文化趣味与个体审美”的主焦点,它们成功之处在于抓住了“年轻化”这一关键——创作者不仅找到了与年轻观众同频共振的“路”,更在深入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这座精神富矿挖对了“点”。
视角是年轻的——
以“年轻态”影响“年轻人”
“正能量、剧情吸引人、演技在线、时代感、文化自信、小人物大时代、温暖、烟火气”等关键词是年轻观众情绪落点的高频词汇,也直观勾勒出年轻观众的观影偏好与习惯。在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赏析推荐作品”片单中,一批主流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公益广告、动画片作品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
《灿烂的风和海》以年轻化、青春态的叙事表达刻画澳门青年群像,通过贴近年轻受众的表达方式,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小巷人家》充满社会邻里相处的温情与家长里短的生活烟火气,让年轻观众也能借由影像了解过去的生活;《南来北往》将喜剧元素融入年代剧中,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日光之城》讲述6名青年在雪域高原的成长故事,贴近当代年轻人的迷茫与奋斗。
图源网络
创作者们重视与青年观众的情感互动,在以青春、爱国、理想、奋斗等内核作为人物角色与当代青年之间的情感纽带的同时,年轻观众们也在为一个个更真实、更丰沛的角色而感动。《日光之城》播出期间,山东艺术学院的学生陈艺楠在追剧的同时还不忘给同学安利这部作品。他表示,这部剧精准回应了观众对新时代西藏故事的期待。“给我的直观感受是‘真实’,是能够与剧中人物和故事共情的,而这种共情的点是吸引我的原因。”
《日光之城》制片人张筱玺同样强调“真实的力量”。主创团队两年间,四上高原采风,走访78个大院、119个场景,总里程长达4126公里。在与当地人同吃同住的日子里,编剧团队不断地从普通西藏百姓身上采撷闪光点,采访原型人物共132人,采访笔记累积100多万字。“其中女飞行员格桑的故事打动了很多观众。她的原型人物坚热益西出生在西藏牧区家庭,新时代给了她梦想成真的机会,让她成为女飞行员。她说自己最骄傲的时刻就是驾驶着直升机落地到自己家乡牧场的那一刻。”
“青春叙事不是迎合,而是以平视的视角呈现他们的真实困境与理想之光。”张筱玺说,“我们看到太多像坚热益西这样有理想、有力量的西藏年轻人,给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让我们的剧本能够从他们身上发掘到生命力,最终呈现到荧幕上,感动更多的人。”
形式是年轻的——
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共创”
得益于年轻人本身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故事的热情,以及日渐繁荣的二创文化和弹幕造梗的能力,这些过去难以“出圈”的精品剧集,拥有了更好的互动环境,也更容易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口碑的塑造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温暖的“双向奔赴”。
以年轻人聚集的B站为例,年轻人拥有话语权,他们懂梗、会玩梗,拥有强烈的“网感”。他们的参与,使得影视作品能够获得持续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网络剧《我的阿勒泰》以新疆阿勒泰为舞台,通过一系列温暖感人的故事在全网掀起一阵治愈风,年轻人一边流泪一边被治愈。B站上,年轻人一边大呼“仙品”,一边二创爆梗视频为剧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B站截图
综艺《喜人奇妙夜》将作品上传至B站,其中喜剧作品《八十一难》的播放量已经突破140万,评论区也有将近2000条留言,一起互动点评。
B站截图
纪录片《两岸家书》把台湾近现代三四百年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以及台湾同胞的生活经历,讲给当下年轻人。视频在B站上的播放量已经突破4800万,有约2.3万条评论,不少台湾网友主动分享两岸同根同源的生活习俗、文化,满屏的弹幕和热闹的评论区,写满当下年轻人对两岸故事的关切。
B站截图
观众乐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作品与观众找到真正契合点,才能给影视作品内容注入生命力,有机会把口碑发酵到圈层之外。《两岸家书》执行制片人陈宇航认为,青春表达一定是“双向奔赴”的,新时代的电视精品应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共创”。“网友很主动地分享两岸文化,这是我们很乐意看到的。我们也希望用一些技术手段来让片子更年轻化,比如讲述过去的故事时不用情景再现,而是用运动捕捉的动画制作全三维的建模,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切换视角,重现过往情景。我们也希望通过视觉上的人性化表达来拉近我们和年轻一代的距离。”
传播是年轻的——
新思想、新感受、新想象
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和数字平台的快速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数字时代有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主流电视作品拥有更为年轻化的受众群体、更加多元化的叙事结构,成为点燃年轻群体观剧热情的关键因素。
数字化技术如何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纪录片《跨越时空的北京中轴线》鼓励大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共同守护与传播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创新方式、技术加持将中轴线信息送入浩瀚星空;为中轴线构建物理生命的数字版本,让中轴线在数字世界中生生不息。每一步尝试,都力求让古老的中轴线以更加亲近、可感的方式触达人心,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要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就要找到受众感兴趣的方式和感兴趣的问题,以受众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讲好故事、输出好内容。”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跨越时空的北京中轴线》制片人刘元表示,主流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团队要尽量从小处着手去挖掘新视角,寻找个体化的人物与故事,才能更好的吸引年轻人。
图源网络
“融合传播也是作品年轻化表达的手段之一”。《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总导演李纯提到,“大屏幕观看+小屏幕互动”是当下主流的传播形式。其中,大屏幕播出完整的节目,传播主流媒介话语;小屏幕节选精彩片段,通过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多平台发布短视频进行互动,让观众能够对节目故事进行二次解读、交换见解。
“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一个好故事。运用智媒时代丰富的资源,在创作上更好地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效注入‘情感源泉’,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智媒时代,如何将技术、艺术与新一代的精神气质、文化需求更好地融合这一问题,作为青年创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庄灿杰站在青年的角度,给出了答案——“我们应该积极去拥抱人机共创的新时代。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技术可以让我们从1到100,但是从0到1的这一步要由我们人来做。只有人才有情感,才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