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内娱,又何止王一博一个文盲 -
她姐近期最爱蹲守的地方,一个是张大大的戏精直播间,另一个就是张颂文的评论区了。
如今,张颂文已经凭借《狂飙》飞升至“顶流”,但依然热衷于每天在微博上分享花草、树木、拍摄见闻。
在评论区里和网友打成一片,还留下许多幽默颂文语录,好不热闹。
前不久,“绝望的文盲”一词又引发热议。
“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
“演员到底需不需要有文化?”
关于好演员的讨论接踵而至,可惜还没怎么深入,就被粉黑大战带跑了舆论重心。
所以好演员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学历真的是必需品吗?
哪些才是一个好演员必备的品质?
正巧,通过张颂文这个凭借演技出圈的正面案例,她姐想来认真聊一聊——
做一个好演员,真正需要什么。
内娱话唠张颂文
打开张颂文的微博,很容易被他带入一种岁月静好的氛围里。他的微博上,到处是日常生活的注脚——
跟摩托车修理店老板唠完嗑,值得发一条;
跟酒店的保洁大姐学习完打扫,值得发一条;
路遇童年记忆中的老式爆米花,值得发一条;
家里的猫猫因为天气热在地上趴着,也值得发一条。
张颂文的微博里,事无大小,都能聊聊。
有人说他是久违的“内娱活人”,倒不如说是罕见的“内娱话唠”。
张颂文的亲切热络在网上也一以贯之,评论区更是变成了和网友的热聊室。有人向他索要签名,张颂文便重新定义“电子签名”。
有快中考的学生要他签在校服上,他又开发出了“电子签名(手写版)”。
他还经常妙语回复网友评论,幽默颂文语录包括但不限于——
《你是不是也接淘宝刷单评论?》
《你是不是进错微博了?》
《这是一部电视剧。》
《叫叔叔的我都不想回。》
还有许多网友热衷于求问人生难题。于是,继蔡澜和郑渊洁之后,张颂文的评论区也成为年轻朋友交流困惑的阵地。
失恋了没关系,能失去的都不是真的。
工作压力大,想一想如果没工作的话......
上学很疲惫吗?放心,以后工作了更疲惫。
《狂飙》播出期间,他直接在评论区里“答网友问”。从录音到道具,事无巨细。
站在高启强扮演者的角度,张颂文同步和观众交流角色的所思所想,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发展。不难看出,他对角色的掌握之深。
这场面,就仿佛身边熟识的街坊们站在巷子口聊天,交流着对大热剧的观后感。
张颂文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就像生活中会遇到的真实的人,有点幽默,还有点话唠。
这种真实感,在明星身上是罕见的。
毕竟,在内娱做明星最保险的方式,就是做一个安全的哑巴。说多错多,不说就不会错。
但张颂文刚红不久,还未“习得”这些招数,他依旧保持着热络和真实。
换句话说,若不是这份真实感,他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张颂文早年干过各种工作,尤其做导游,使得他拥有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经历,跟谁都能聊得来。
后来改行做了演员,健谈的性格更是帮助他更快地了解各种生活。
他时常去家附近的菜市场闲逛赶集,跟有的摊主老板都处成了哥们。来到人家的摊位,二话不说径直坐到椅子上,开始闲聊彼此最近的生活。
附近的炸鸡店老板也和他很熟识,张颂文时常去那里光顾。
第一次知道这位常客其实是个演员时,老板还诧异道:“你都能当演员啊!”
在张颂文看来,这些和普通人的相处,都是他表演的养分来源。
爱聊只是其一,更关键的是通过和形形色色的人交谈,去掌握呈现各类角色的方法。
在演卖鱼强之前,张颂文的方法就是提前在水产市场“潜伏”数天。
这个被反复夸的在鱼缸里洗手的细节,就是观察之后的结果。一个动作,就让他的小鱼贩气质浑然天成。
角色的真实感,来源于生活中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细枝末节。
表演,演的就是社会各界人生百态,如果没有沉浸式感受观察过,又怎能呈现出来呢?
所以,当被问到为什么那么擅长演小人物时,张颂文回答说:“因为我生活中就是小人物嘛。”
好演员是怎么炼成的
不过,她姐并不想放大这个特质的稀缺性。
更令人好奇的是,逛菜市场、去小饭馆、自己做饭,这些寻常人家的生活是从何时和演员、明星这个行业划开了界限呢?
“他是个明星,还做这些事啊?”这样的定式思维下,是我们太轻易就习惯了208W式的奢华,仿佛他们再活在云端,我们都不会为此感到震惊。反倒是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的演员,才显得稀奇。
但放在过去,扎根生活,本就是一个好演员的传统艺能罢了。
很多早已名声在外、甚至是影帝影后级的演员,都尽力保持着生活本身的温度。
周润发被人偶遇,总是在市井地带,身边没有保镖,只他清清爽爽一人。买电池、换轮胎、被粉丝发现并合影,都是常事。
香港市民中甚至传着一个段子:“想遇到大明星,就到中环奢侈品店逛街。想要遇见周润发,就到地铁、公交站和菜市场去。”
时常被偶遇的还有“热心市民刘先生”。
刘青云去菜市场买菜碰到记者街采,毫无明星架子。记者问他:“是不是和老婆一起来的?”刘青云表示一个人来的。
还不忘回怼一句:“又不是小孩怎么不能一个人买菜”。
息影已久的张曼玉,更是娱乐小报的常客。
每次被狗仔拍到逛地摊,都要写成是“孤苦伶仃”、“落魄憔悴”。穿便宜的地摊货,更是被揣测是否遭遇不幸。
隐藏的潜台词就是,如果没有穷困潦倒,何至于像普通人一样过活。
但不去望向普通人,又怎么呈现普通人的生活呢?
《狂飙》有个出圈词条叫#建议查查张颂文 不像演的#,用来表示张颂文的黑社会演技之精湛。
但“不像演的”的演员可不止一个张颂文,疯驴子、麻子、徐江、李宏伟......即便戏份不多的配角,也都靠着有如注魂般的混混演技一战成名。
让人不得不感叹:“太真实了,如果路上看到类似这样的人,都会绕道走。”
生活,本就是演员赖以生存的土壤。
在张颂文的跟拍采访中,你总能看到他在不停看、不停问,虽然人到中年,但依旧保持着对这个世界无限的好奇心。只是在上海街道上的简单散步,都能变成《十万个为什么》。
“这个海棠是不是叫四季海棠。”
“绿化现在归园林局管吧。”
“为什么住在这条路的人不晒衣服呢?”
“这个瓷砖怎么粘上去的?”
每一次细致的观察,都是为下一次表演的蓄力。
很多好演员即使有了出名赚大钱的机会,但仍然选择和流量名声保持距离。
像张译、吴越、余男、王志文、何冰等以演技著称的演员,除了作品,很难在广告或者综艺中看到他们。
张颂文自《狂飙》爆火后几乎没有接受访问,有老友去问候才得知,他早已投身进新戏的拍摄中,“不能分心”。
最典型的莫过于富大龙,即使影帝荣誉等身,但依然审慎地对待这一切,从不接烂片和广告,拒绝被过度消费。
“我一定要忘掉以前的荣誉,而且一定要再往泥土深的地方扎。”
好的演员无论身处哪个位置,都要求自己保持着对真实生活、对表演事业最起初的敬畏之心。
因为名利是一时的,而对表演的追求是一辈子的。
绝望的文盲,学着点吧
前阵子,一篇央视网发布的辣评“绝望的文盲”的文章又引发了纷争一片。
被攻击的粉丝为偶像辩驳道:为什么一定要规定学历?难道不是三大院校毕业,就不配做演员了吗?
这是典型的逻辑滑坡谬误。说话间,“学历歧视”的高帽就扣了上来。所以,必须是科班出身才配做演员吗?当然不是。
国内外影史上,许多伟大的表演都来自毫无经验的素人,前有《偷自行车的人》里的父亲,后有《隐入尘烟》让海清自叹不如的马有铁。
他们远达不到做演员的标准,却比谁都有真实感。因为他们有充分的生活阅历,或者说,他们演的就是自己。
但职业演员不然,他们只能依靠后天的努力,去靠近要诠释的人物。
「文盲」一词,便是在这个阶段内产生的。
并非指做演员学历不达标,而是还不具备对角色的理解力、共情力,或者足够的阅历。
提起角色一问三不知,正是缺乏理解力的表现,演了一整部戏的主角,却只负责做导演的人形道具,毫无自己的想法。
而且这种情况也并不只出现在非科班身上,科班出身但依然头脑空空言之无物的情况,也不新鲜。
缺乏文本理解力,生活阅历不足,正是许多当代年轻演员的问题。他们对普通人生活缺乏体认,在纸上又谈不来兵。
在一档竞演综艺中,张颂文给学员李汶翰出了一道即兴题,饰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在一次失败的试戏后接到亲人来电。
李汶翰的表演就极其肤浅,他的神情中看不到一丝失落,简单聊了聊天,就赶忙挂断电话。
无奈之下,张颂文只好上台做了一次示范。
他从刚面试结束时演起,先是乞求导演再给一次机会。被拒绝后从面试间出来,他落寞地把衣服脱下来,慢慢叠整齐。
因为对于一个小演员来说,或许面试穿的衣服都是租来的。
然后他又凑到面试间门口去系鞋带,想看看里面在发生什么。看似在系鞋带,其实是不舍得离开。
只是起势的几个动作,就足见辛酸。
收到家人打来的电话后,张颂文先是做了片刻的情绪转换,因为生怕家人看出他的失落。
接通前一秒还在深呼吸,接通的瞬间又变成笑脸。
他故作开心地跟家人聊天,但还是难掩难过,最后借口说要卸掉头套赶忙挂断了电话,但泪花已经蓄满了眼眶。
一个报喜不报忧的儿子形象,在这样一个片段的表演中就立住了。
这份真实感,其实就是张颂文从业若干年被拒绝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
成为一名好演员,需要去经历、去感受五味杂陈。可以说,从生活中汲取表演的养分,才是最宝贵的。
只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演员失去了对平凡生活的感受力。他们活在赶不完的通告和虚浮的赞美中,一切事务都有人照料,任何表现都有人买单。
何其不接地气的活法,怎么指望他们能理解角色的喜怒与悲苦呢?
无论名气大小,演员只有“跟这个社会活在一起”,才能呈现出真实。
但,这还不够。
做一名好演员,是需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的。要观看大量的文艺作品,阅读大量书籍,不停地学习、思考、进步。
你会发现,许多演技好的演员,写文章也差不了。
比如《狂飙》完结后林家川发的长文引发了一波讨论,遣词造句之娴熟,明显是有长期阅读习惯的人才写得出来。
最近张颂文早年在杂志上发布的杂文《火柴天堂》也被翻出来,讲述对过世母亲的童年记忆。
文笔平实细腻,跟着文字的描述,一副张颂文儿时的画面就在眼前展开,足见底蕴。
还有太多名演员诸如陈冲、梁朝伟、梁家辉、刘若英、林青霞,在表演的本职工作之外,写散文写影评也是一把好手。
有种说法是,演员拼到最后,比的其实是文化素养,确实如此。
我们总容易错误估计演员这个行业的难度。
有人说长得好看的人就可以去做演员,给导演提供一张会哭会笑的美丽脸蛋即可。
她姐并不这么认为。
从诸如张颂文这类的演员身上不难看出,有能力的演员,并不只是导演的人形道具。他们能够让剧本上的人物附身在自己身上,在镜头前活过来。
说白了,表演不正是把自己的灵魂腾出去,让角色住进身体里吗?
成为一个好演员,绝非易事,需要付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热忱。
张颂文曾说:“这个事业我规划到了死那天,那我着什么急呢?”
相比之下,那些文盲笑话显得多么讽刺啊,还带着一股资本的铜臭。
我多么希望,“绝望的文盲”可以知难而退,直接放弃表演。
但既然不可能,那就且挨着观众的批评,好好学着吧。